原创评剧《太子河畔》剧照。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文并摄
作为我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6月9日、10日,辽阳青年艺术团创排的原创评剧《太子河畔》在沈阳连演两场。在展演现场,记者看到最多的情景是观众的掌声交织着感动的泪水。
用生动而典型的细节
把戏演“活”
评剧《太子河畔》讲述的是1932年抗日义勇军成功捣毁了敌人兵工厂,全歼日寇的故事。
副导演杜阳说,这部戏由辽阳人演辽阳事,有利于演员对剧情的理解和对角色的把握,如何把戏演“活”,就是通过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排演中,演员们通过生动的细节传达表演意图,倾力刻画人物的内心变化,使戏剧情节引人入胜,从而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演员哈文勇在剧中饰演的是反面配角,排练前,他先熟读剧本,背熟唱段唱词。他认为,评剧以唱功见长,唱腔讲究韵律,演唱要有较强的节奏感,在唱腔练习中做到吐字清晰,与表演结合得流畅自然。而在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塑造中,他更注重表情变化,虽然角色戏份不多,但是每一次出场呈现的形象却不同,从开始的狡猾、伪善到中间的凶残、暴戾,再到最后灭亡时的穷凶极恶,面部表情总在变。为此,他每天对着镜子做各种不同的面部表情,认真揣摩,既要符合人物心理变化,又运用艺术技巧,同时还要在和其他演员的对戏中做到无缝契合,努力塑造出“人见人恨”的反面形象。
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打磨作品
这出戏此次在沈阳展演广受好评,是与此前在辽阳公益巡演的不断打磨分不开的。
记者了解到,这部戏在省第十一届艺术节上获 “文华奖 ”。主创人员认为,剧目仍需通过公益惠民巡演进一步打磨,并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接受观众检验。
今年,主创人员着手对《太子河畔》剧本进行精简改编,保留剧中精华部分,时间缩短到1小时10分钟;剧中部分角色作了调整,替换的演员快速熟读了剧本;音乐、唱腔、效果重新修改录制;结合流动舞台车的特点,重新制作演出道具、布景、LED显示播放视频画面、演出条幅等,制作服装、道具、头饰等;演员克服排练场地简陋等困难,按户外演出要求进行排练……经过3个多月的打磨,这部评剧终于可以从舞台搬到户外演出了。
4月14日,评剧《太子河畔》公益惠民巡演正式启动,剧组走进李兆麟将军故居、博物馆广场、敬老院等地,为中小学生、部队官兵、环卫工人、社区居民等举办专场演出,至今已举办26场演出,受到观众欢迎。观众通过观看演出了解了发生在家乡的英雄故事,也对评剧有了更深的了解。剧组负责人赵春江告诉记者,该剧下半年将在辽阳继续进行公益惠民巡演,按计划再演出24场。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