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今天想说说演技这件事。
评价演员演技已经成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看剧的另一大乐趣。这事其实挺怪,通常来说大多数行业都有自己的道道儿,外人是很难评价的。且不说科研领域,就说绘画吧,一个外人看一幅印象派的作品,肯定不敢说画家技艺高超或者不高超,顶多就说句“我喜欢”或者“不喜欢”。但对演员的演技,我们好像都觉得自己有发言权。反倒是我在认真地读了几篇关于表演的专业论文之后,知道表演还分“体验派”“表现派”“方法派”啥的,还真不太敢评价了。表演确实是一门专业艺术,是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的,排除一些天生会演戏的,流量明星之所以演技差,肯定跟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有关。
但这两天,听到了两件同样跟演技有关的事,让我又有新的启示。
一个是一篇专访我国电影艺术家王晓棠的文章。因为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王晓棠的表演被称为“一人千面”。角色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她举了几个例子:在拍摄《鄂尔多斯风暴》时,她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学会了连蒙古族同胞都认可的骑马技能;为了电影中三四秒的镜头,她曾在大冬天背着行李翻山越岭到海边渔村学摇橹;在电影《海鹰》中,为了演出“玉芬飞快地接好了电话线”中的“飞快”,她在电影厂的马路上练匍匐前进三个晚上,结果接得过于飞快,观众都看不清,电影放映时被迫放慢速度。谈及表演的最高境界,王晓棠认为是“不演”:“让观众看不出表演的痕迹,让观众认定你就是角色本身。”
另一个是抚顺一位媒体同行给我讲的。今年,位于抚顺的雷锋学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排了大型情景党史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部剧的演职人员绝大部分是雷锋学院的普通工作人员,灯光师是学院的电工,道具师是水暖工,剪辑师是保卫干事,主要演员也都是学校的老师和校工。同行说,不客气地说,就是个草台班子,采访中想问问他们的表演技巧、创作心得,他们总是答非所问。可又很奇怪,他们非专业的演技还总是能给观众带来感动。直到有一天,有一个扮演雷锋的演员被记者逼急了,说了这么一句:“我们抚顺人在舞台上演雷锋,那还用演吗?把真实的感受说出来不就行了。”
一个业余演员无意中实现了表演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事挺有趣。他们的表演应该都属于体验派吧?让自己真成了那个人,所有的表情动作都是从角色出发的自然流露。王晓棠之所以是专业演员,是因为她能够进入任何一个角色的身体里,成为不同的人。而那位业余演员,只是因为来自雷锋城抚顺,熟悉雷锋故事,对雷锋有切身感受,才演好了这个角色。这也就是王晓棠在采访中所说的:“演员最大限度地贴近真实,这种真实又不是完全的生活真实,而是经过提炼后的艺术真实,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可见,无论是“体验派”还是“方法派”“表现派”,好的演技一定来源于对角色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的熟悉程度。一个从小到大生活优裕的人,一个完全不了解世间悲欢的人,想要去演普通人,无论再怎么努力进行专业训练,其表演也都不可能让我们相信。所以,想做一个好演员,在锤炼演技之前,还是应该先认真生活,好好感受人间烟火。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