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徐剑拍摄的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
《天晓-1921》 书封。
记者 赵乃林
核心
提示
长篇报告文学《天晓-1921》 近日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作家徐剑通过对中共一大的筹备召开以及13位代表的坎坷命运进行全景式文学再现,向人们生动地展现了那段宏大而深远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
如果按照通常的写作方式,可以借助史料典籍,去伪存真,还原历史,但徐剑没有这样做,他遵循自己“三不写”的原则,重返历史现场,对于书中涉及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力求寻找原生样貌以还原那段历史。就此次创作,记者在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专访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徐剑。
重返历史现场,才能写出最真实的感动
真实,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徐剑曾为自己定下“三不写”的规矩:没有用脚走到的地方不写,没有亲耳听过的故事不写,没有亲自看到的地方不写。
写作《天晓-1921》,徐剑亦严格遵守“三不写”原则。动笔之前,他一一踏访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的故乡,动笔写作过程中,也经常到13位代表生活过的地方近距离地寻找创作灵感。
也许有人会问,时隔百年,重返现场,还能发掘到什么?徐剑坦言:“我觉得,到现场看一看,找相关人士谈一谈,感悟一下历史现场发生过的故事,会找到、看到、听到一些新东西。”
徐剑曾4次去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每一次都从不同视角有新的思考,而这次带着写作任务再到韶山,他观察得更为仔细。其中,馆藏的4件旧物最为打动他,一个是毛泽东生命最后19个小时的医疗记录单、一件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一双棕色的两接头皮鞋,还有一件毛岸英穿过的衬衣。“这些朴素的物件,触发了我的情感与思绪,感受到革命前辈的精神力量。”徐剑说。
在陈潭秋旧居,展陈的一封家书,文辞悲壮,句句直抵人心。因为参加革命,陈潭秋夫妇无法将两个年幼的孩子带在身边,就给老家的哥哥姐姐写了信,亲人对他们也有不理解。但是,在艰难的选择中,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为中国探索一条新的道路。通过这样的走访、参观、阅读,让徐剑落笔写这一段时饱含深情。
到何叔衡夫人袁少娥的墓地采访时,徐剑听到一个特别感伤的故事。何叔衡参加革命后,就再没回过家乡,他在1934年英勇牺牲了,遗骨一直没找到。新中国成立后,当他们参加革命的两个女儿回家看望弥留之际的母亲时,袁少娥对孩子们说,希望百年之后能和丈夫埋在一起。两个女儿泪如雨下,她们不知道如何答复母亲。“写书到这儿时,我眼泪就出来了……这是重回历史现场给我带来的真实感受与感动,只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我才会有最真实的感受,也才能写出最真实的感动。”徐剑说。
出版人 谈《天晓—1921》
朱洪海是《天晓-1921》的责任编辑之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谈到了这部书的由来、特色及出版价值。
朱洪海说,2021年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万卷出版公司从2019年便提前积极谋划,希望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推出一部以文学样式反映中共一大历史的报告文学作品。当将这一想法与军旅作家徐剑沟通时,双方一拍即合。徐剑对建党百年这一写作题材表现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责任意识。
作为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的大型出版项目、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重点项目、全军军事文艺重点选题——长篇报告文学《天晓-1921》是一部史实与文学性相结合、历史回叙和现场感并重的长篇报告文学佳作。作者徐剑以权威党史资料为依据,精心选取历史素材,扎实深入实地采访,同时巧妙搭建作品结构,展开文采飞扬的叙述,整部作品读来感人肺腑,发人深思。
《天晓-1921》出版后,省委宣传部在北京召开作品研讨会,该书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评价说:“《天晓-1921》是众多纪实文学中的一部非常有光芒、非常重要的作品。”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