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明水的人生履历里有两个重要标签,那就是“职业军人”和“画家”。他1973年参军入伍,1984年进入鲁迅美术学院进修国画,而后便带着军人的气质和毅力,执着一画就是四十年。现已成为中国民族画院特聘画家,中国同泽画院常务理事,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沈阳中山画院副院长。
军旅数载拓眼界
东北地区的军旅生活,让菅明水见到了东北平原的奇山兀立,群山连亘,苍翠峭拔,云遮雾绕,更欣赏到了夏天的草木青翠,好鸟相鸣其间,晨曦中那一缕微光,暮色中那一抹晚霞。到了冬天下过雪后,银装素裹的山川、树木冰晶闪烁,诸峰美丽壮观。菅明水的山水画作品中有很大部分有一半是树一半是山,想来也正是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来源。他说:“你必须有生活,光是闭门造车地从书本上学习画画是看不到真正的风景的。如果你问我的山水画是什么风格,那一定是北方风格,大山大水始终在我的心里边。”
数十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菅明水吃苦耐劳、目标明确、执行力强以及注重细节的军人军风,再加上他对艺术的由衷热爱,他愿意投入毕生的精力于山水画中。“我感谢部队的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让我能够拥有一份平常心对待籍籍无名的岁月,更加用心地潜心创作。有的年轻人想和我学画画,我都会说学之前一定要想好,搞艺术必须第一点要考虑到准备吃苦,一夜成名者鲜少,很有可能要付出一辈子的心血,但这恰恰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幸遇恩师与伯乐
菅明水自幼喜欢美术,在部队的时候就积极绘制板报、参与连队的板报比赛、与全国各个连队的骨干切磋学习,在此过程中受到了优秀作品和设计的熏陶。来到沈阳军区空军司令部之后,学习美术的外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机会参加画展,以及去鲁迅美术学院专业学习山水画,师从山水大家季观之。季老先生通过实践的方式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吸取营养,积累素材,引导学生传统技法与实践相结合,从大自然中寻求灵感。从菅明水的山水画中不难看出对大自然的沉浸与热爱,他的作品布局丰满,用笔劲健,墨色苍润,色彩谐调,展现出墨色淋漓的北国山川神韵。
在部队里菅明水有幸遇到了善绘山水、惜才爱才的伯乐——著名军旅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文工团政委冀有泉,并拜他为师。他至今回忆起仍然感慨,“冀政委对我绘画生涯有着极大的正面影响,他这么多年始终没有放下过画笔。我曾有幸连续三年跟着他去新疆胡杨林采风,这着实开阔了我的眼界,我也在跟着他一步一步提高自己,我感谢有他做我的老师,给我很高的起点,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艺术传承与创新
对于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以及与现代性的融合,菅明水认为,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后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相对独立的体系,所以传统永远是基础。古人的用笔、用墨、用线、阴阳顿挫都是传统中的精华,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后再在此基础上和现代相结合。整个世界和国家都在发展和进步,那我们的国画和山水画也是一样,要创新谋发展,从传统当中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菅明水再次强调对于山水画而言“笔墨”的重要性,并举例南朝齐画家、理论家谢赫的著作《古画品录》归纳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以及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之一“皴法”等,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自己摸索出一条路。对于艺术创新他提到可以“不择手段”,极尽所能去跳出原有的舒适圈和规则去创新,达到自己想要的艺术效果,让观众耳目一新。当然色彩也要创新,色彩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和笔墨配合,可以体现出北方自然的气势磅礴之感。
有人评价画家菅明水“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名真正的军人”,他的画作极具鲜明的个人特色和性格特点,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军人斗志,亦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情壮志,更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瑰丽与意境。菅明水专注于北方山水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得到广泛的认可。
(实习记者:张瑛娜)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