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进入舞蹈,你就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沉浸其中……” 李媚现任沈阳演艺集团艺术研究策划部部长,舞蹈编导。 1994年,还是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学生的她,被沈阳歌舞团借用参排大型舞蹈系列剧《梅花开得好》,在剧中饰演“小辣椒”,并因此留在了沈阳歌舞团,开始了真正的舞蹈生涯。 打那之后,她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舞蹈。 李媚: 现任沈阳演艺集团艺术研究策划部部长,国家二级演员,舞蹈编导。1978年9月28日出生在沈阳。自小喜爱艺术,幼年在沈阳杂技团学艺,后转行舞蹈。 主要作品: 舞剧:《月牙五更》《天祭》《梅花开得好》《蝴蝶之梦》 舞蹈:《九儿》《姑苏行》《月之影》《关东情韵》《鼓舞盛京》《我爱你中国》《雪之梦》《满风清韵》《中国美》《映山红》等 儿童剧:《小飞侠》《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莎莎与卖火柴的小女孩》 评剧:《宝玉与黛玉》《霓虹灯下的哨兵》《黄显声》《杜十娘》 京剧:《红色娘子军》 话剧:《雨夜》 艺术成就: 1994年参排大型舞蹈系列剧《梅花开得好》获沈阳艺术节“金玫瑰”奖 1997年获辽宁省“桃李杯”舞蹈比赛青年组个人铜奖 2000年获辽宁省“桃李杯”舞蹈比赛青年组个人银奖 2000年9月主演大型舞蹈系列剧《月牙五更》,荣获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大奖 2004年5月主演大型舞剧《天祭》,荣获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2004年12月担任大型舞蹈诗画《蝴蝶之梦》主演、编舞,荣获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作品银奖 2005年9月,担任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白山黑水的诉说》舞蹈编导 2013年6月至今,在沈阳演艺集团打造的常态演出《盛京红磨坊》中担任编导、主演 A “我就是单纯的喜欢跳舞” “好好练功,刻苦练功,尽力做到自己的最好状态。”这是李媚的态度,这种态度贯穿了她的整个舞蹈生涯。 1990年,她报考了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当时全省有一千多人报考,仅仅录取了24人。而李媚正是这24人中的佼佼者。 “我一直都是活的比较简单的人,我就是单纯的喜欢跳舞,希望能够尽力做到自己最好的程度。”在学习的三年时间里,李媚的专业课永远排在前面。 这种表现一直持续到1994年。沈阳歌舞团要排演经典舞蹈剧《月牙五更》的姊妹篇《梅花开得好》,到附属艺术学校借调了六个人,李媚的班级只有她一人入选。 《梅花开得好》是一部很特别的舞剧,在向观众展示一幅关东风俗画的同时,刻画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形象,以及子女们各自不同的性格与遭遇。这部舞剧可以说是沈阳歌舞团继大剧《月牙五更》之后着力打造的匠心之作。 就是这样一部舞剧,成为李媚职业舞蹈生涯的开端。她饰演的人物“小辣椒”是一个年轻、泼辣、顽皮的小女孩,从年龄上与李媚匹配,性格上发挥起来也不陌生,技巧上是要求最高的,因为空翻动作比较多。 1995年李媚毕业,因为表现良好,正式就职于沈阳歌舞团。 2004年,李媚出任舞剧《天祭》的B组女主角。这部展现出激动人心力量的舞剧,也让李媚体会到了出演舞剧的幸福感。 这部舞剧很成功。“挑战肯定是有,但最多的是快乐。” B “吃苦是应该的,选择做这行就要有心理准备” “对舞蹈演员来说,身体素质最能跳的阶段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但是这个阶段没有阅历,刻画人物进入不到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感悟越来越丰富,可是体力开始下降,技术上又容易走下坡路。所以,舞蹈演员的黄金年龄其实只有几年时间。” 1997年,李媚迎来了一次大蜕变。 为了参加辽宁省桃李杯舞蹈比赛,李媚排了两个舞蹈《血书》和《婚怨》。《血书》讲述的是赵一曼烈士在临牺牲前写给孩子的一封信,信中有她对孩子的希望、对革命的期望、自己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决心。 “当时我还不到20岁,舞蹈的技术、技巧和表演上是没问题的,但怎么塑造一位母亲,对我来说是有难度的,我只能尽力去表达。” 艺术创作总是有遗憾的。如果让李媚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自己,尽管动作漂亮,但肯定是不够成熟不够准确。毕竟,对艺术工作者来说,每经历一段生活,感悟都是不同的。 在《婚怨》中,她饰演一位童养媳,同样是需要花心思的人物。 “这就是艺术创作的规律。人都是一口一口吃饭,经验也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前三十年一直都在舞台上蹦跶,现在我很庆幸自己仍能处在一个年轻的状态。我可以不停地去跳舞,还能接到不同的角色,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舞台经验。”李媚说,跳舞和做其他事情一样,不要有一步登天的妄想,事情只有做了,才可能有进展。 李媚说:“舞台给我的更多的是快乐,没有痛苦。”这种说法只是按照人生总体的快乐与痛苦比较而言的,从事舞蹈行业的人怎么会有不受伤的? 因为训练量比较大,只要赶上重要演出,脚踝积累的老伤都会复发。2004年的一次重要演出前,李媚在训练中把脚崴了,脚肿得像个粽子,而当时根本没有替换演员。李媚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打封闭上场演出;二是不打封闭,但疼痛可能会让动作走样,很多动作都做不出来。 李媚的妈妈劝她说,还是不要打封闭针。否则封闭之后痛感减少,万一在舞台上把脚跳断了都不知道,那样对以后伤害更大。 李媚听了妈妈的话,拖着伤脚上了舞台。 “我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小时候练舞就爱哭,老师一说我就哭。妈妈当时跟我说,老师说你是爱护你,如果她放弃你了,你还能成什么才?那时候我就一边哭一边跳。我是太喜欢跳舞了,到台上什么都忘了。” 那场重要的演出,李媚顺利地跳下来了。骨折过的人能够体会到她在舞台上的痛苦。五六分钟的演出时间,她演的疯妈妈在舞台上跑动,跳跃,右脚有一点跛,不知情的观众还以为是疯妈妈的人物设置。她的演出赢得一片好评。 “舞者吃苦是应该的,每个能站到舞台上表演的舞者都是吃了很多苦才有成绩的。做了这个选择,就必然要有心理准备。” C “不管跳什么位置, 总有一双眼睛看到你” 假如全国学习舞蹈的人能有一千万人,那么最终能够以此为业的人也许不到十万人,而最终能站在舞台上的人会更少,等到了专业舞台上能够跳主角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1998年,沈阳歌舞团的镇院舞剧《月牙五更》复排。这部舞剧在沈阳歌舞团的历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生活就像一首回旋曲,日复一日又一日,年复一年又一年!《月牙五更》调啊,不知唱了多少载,祖祖辈辈唱也唱不完!” 《月牙五更》是辽宁、吉林的汉族民间小调,主要因为唱词为“五更体”,且每“更”中必有“月牙儿”三个字而得名。 这部舞剧在推出后,可以说拿到了能拿到的所有大奖,在全国各地演出三百六十八场,观众七十多万人次。1991年参加第三届沈阳艺术节,获金玫瑰奖;同年,应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获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获中国第六届艺术节金奖。 为了重排这样一部轰动一时的舞剧,沈阳歌舞团专门从北京舞蹈学院请来导演,又外请了很多主演,基本上替掉了沈阳歌舞团的所有主演。 “我当时就很不服气,我们自己团的舞剧为什么要让别人来演啊?”李媚当时憋了一口气。她被安排在群舞的位置,然而她用自己一根筋的表现,让所有人吃了一惊。 “我也不是为了自己怎么样,不管谁排练,我就拽着搭档在旁边跟着学,跟着看。当时在北京找的一个小女孩,年龄很合适,身体和软度也好,只是没有舞台经验;后来看她不行,又请来一个北京的舞蹈演员,动作很好看,可是学院范儿太足,不是我们舞剧要求的人物性格。” 而这时,在旁边一直跟着学的李媚和搭档排练出效果了。那时候还不到20岁的李媚,动作轻盈,与搭档合作,很多高难度动作都能轻易完成。 导演看到她和搭档的排练后找到团长说,你们团有这么好的演员,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借呢? 后来,李媚成了唯一一个被替换下来,又重新登台做主演的舞蹈演员。 “我现在指导年轻女孩跳舞也会和她们说,不管跳什么舞,不管跳什么位置,你都要尊重舞台,尊重观众。总会有一双眼睛看到你,这是一个舞者的尊严。” 有一次,李媚和大团合作,沈阳歌舞团的舞蹈演员都被安排在最后一排,但是她仍然一丝不苟。她的亮眼表现让编导眼前一亮,于是把她从最后一排,一点点往前排挪,最后一直挪到了第一排。到最后,导演让她给所有演员做示范。 “尊严不是靠别人给,是凭自己的表现赚来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媚的内心和情感也越来越成熟,对表演方式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她开始进入编创工作。 “离开舒适区,即使有痛苦,回过头还是觉得很快乐。因为我还没有离开舞蹈,有机会还是要上舞台跳舞的。我现在负责沈阳演艺集团艺术研究策划工作,需要思考的更多。评剧、京剧、唱歌、跳舞都会接触一些,盛京红磨坊的舞蹈编排也会参与。生活中我会平衡自己的心态,毕竟你永远不能在别人身上找到平衡。”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