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唢呐演奏是一件技术含量并不高的艺术,“鼓着腮帮子,吹出声就行了”。而他为了成为专业的唢呐演奏家,却经历了种种磨炼。 他叫沈立国,是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的唢呐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省内不足五名的专业唢呐演奏家中的一员。他经常吹着《百鸟朝凤》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是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白清寨传统唢呐”的传承人。未来,他想把传统的唢呐民乐与西洋乐器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承中国的民族乐器。 沈立国: 辽宁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奏员,青年唢呐演奏家,中国民族管乐研究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辽宁省青联委员,辽宁太平洋艺术团团长。 艺术成就: 2004年参加辽宁歌舞团创作的杂技秀《呼喊与细语》担任主演 2005年参加辽宁歌舞团创作的神话舞剧《天女》担任器乐指导 2007年荣获辽宁省首届民族器乐大赛金奖 2007年9月演奏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荣获辽宁省第一届文化艺术政府奖 2009年6月参加大型评剧《我那呼兰河》担任唢呐独奏,荣获第三届地方文华奖一等奖 2010年参加辽宁省文化厅第八届艺术节中《乐彩华夏》独奏,荣获文华表演奖 2010年5月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荣获第十二届文华大奖 2011年2月参加中国文化部第六届中国京剧节,沈阳京剧院《将军道》荣获一等奖 2012年3月参加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厅主办的《风华国乐》民族音乐会,担任《百鸟朝凤》独奏 2017年8月参加辽宁省第九届艺术节,荣获优秀演奏金奖 2018年4月赴埃及参加达曼胡尔国际民间艺术节荣获优秀演出奖 A 学艺 练功练到“把鼻子吹漏” 养好了再继续吹 1977年,沈立国出生在沈阳苏家屯的白清寨,这里是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白清寨传统唢呐”的发源地。早在19世纪末,名震辽沈的唢呐吹奏艺人祁贵礼就在白清寨传徒授艺,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在当地形成了系统的唢呐吹奏曲牌和乐谱。 当地人大多爱好文艺,多少都会演奏一些民族乐器。沈立国的父亲会拉二胡,母亲爱唱歌,他的舅舅则是二胡、三弦、小号、唢呐什么乐器都会。正是沈立国的舅舅将他带上了唢呐演奏的道路上来。 “农村的孩子,生活条件不好,家里人都会让孩子学点乐器傍身。”在艺术氛围浓重的家庭里,沈立国先后学习了二胡、三弦、小号,但是都没学成。“因为我嘴唇厚,我舅就让我学了唢呐。” 唢呐这门乐器看起来简单,要想吹得好却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当时把鼻子都给吹漏过两次,每次练完管子里都能吸出水来,真的挺不容易的。” 沈立国所说的“把鼻子吹漏”,其实就是因为长时间吹唢呐所用的气息太大,气一下子从鼻子里出来了。“这时候就不能吹了,只能赶紧把鼻子养好了再吹。” 第一次接“白事”腿发软 被人一脚踹上了场 沈立国学习唢呐的时期正是民间唢呐最火的时候。“当时一个活儿最低60元,高的还有150元,几乎天天都有活,沈阳周边都来村里找我们。”沈立国还记得自己15岁出师接的第一个活儿就是“白事”。“我当时还小啊,要我们晚上绕着棺材边走边吹,我心里就特别害怕,腿都软了走不动道。我大舅就急了,一脚给我踹上场了。” 从那以后,沈立国就开始跟着大舅“跑场”的生活。“还记得有一次冬天,去辽阳接个活儿。天太冷了,等我骑着摩托车到了地方,车都下不来了,差点没冻死啊!” 让沈立国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有一次干活,要从山下走到山上,几乎是绕着大山走了一圈。沈立国就一边走一边吹,吹了2个小时都没停过。“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力气,就能一直吹,不歇着。” B 坚持 从村里的“金柱子”到沈音的学生 凭着出色的演奏和一股闯劲儿,沈立国成为村里远近知名的唢呐演奏家,他还有了自己的艺名,叫“金柱子”。“当时在沈阳周边,一提起沈立国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一提到‘金柱子’,大家就都知道了。”就这样,沈立国有两年时间都在四处奔波接活。 慢慢地,沈立国发现不能一辈子这样活着。当时的唢呐演奏在民间有市场,但不能保证将来一直都这样。沈立国决定要继续深造。 “我们毕竟是纯民间的演奏方法,虽然现在叫做文化传承项目,但当时的高等院校都不太认可,于是我决定考专业的艺术学校。”说到这里,沈立国苦笑了一下,“当初为了考学校,我还被骗过。”当时沈立国通过考试,被一个山东的艺校录取了,等到去的时候才发现,那其实是一家骗子学校。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立国得知沈阳音乐学院招收唢呐班学生,当时就决定去试一试。最终,凭着自己的民间技法,沈立国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成为专业院校里的唢呐专业的学生。 1998年毕业后,沈立国考入辽宁歌舞团。现在,沈立国是国家一级演奏员。“这么多年,我感觉吹得好的还是那些农村孩子,有底子有基础。传承这种东西,不是坐在排练室里能做好的。” 唢呐能代表辽宁的地域特色 吹了二十多年的唢呐,在沈立国心里,唢呐演奏就是民族乐器的魂。“就像人的眼睛一样,民乐如果没有了唢呐,就像没有眼睛一样,失去了光芒。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把唢呐的声音称作‘天籁之音’的原因。” 沈立国表示,一提到辽宁的唢呐演奏,在全国都非常有名,因为东北的唢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无论是从面部表情,还是肢体动作,还是演奏韵味来看,都是非常生动的舞台表演形式。“唢呐表演是极具激情的,可以调动现场的气氛。” 然而,目前辽宁省比较活跃的专业唢呐演奏家还不到五人,在艺术团体、学校中大约有二三百人,即使算上民间的鼓乐班子,也不超过1000人,相对其他的乐器演奏者来说还是人数比较少的。“沈阳音乐学院每年招收的学员也就两三人,在校学生也不过十多人,他们毕业之后的出路也大多是艺术团体,还有的到学校当老师,也有转行的。” C 创新 制作改良版唢呐 不管人们对于唢呐的热爱程度如何,沈立国始终走在唢呐演奏的道路上,还为唢呐演奏的创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几年前,沈立国就成立了自己的唢呐制作工作室,通过研究、改良唢呐的内部结构,让唢呐演奏出的声音能够更流畅、更柔和,音准也更好。 “我们把原来唢呐的里堂都给改了,调门也从原来的389增加到442。”这里所说的“调门”,就是唢呐的震动频率点,经过改良后的唢呐能够吹出更加优美响亮的乐曲。 目前,全国有三十多名专业的唢呐演奏家都在用沈立国改良后的唢呐进行演出,几乎占了全国唢呐专业演奏家的一半。“现在的唢呐,大家很容易一口气就吹出来了,我周围的好朋友都在用。” D 未来 能跟萨克斯搭配还能吹爵士乐 谈起唢呐未来的发展,沈立国认为路子还是很宽的。“唢呐其实和西洋乐器也可以搭配,只要有谱子,它什么都能吹。”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唢呐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跟西洋乐器融合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沈立国就想把这种不可能变成可能。 “前一阵子我去埃及演出,遇到了国内很好的萨克斯演奏家。他当时就对我吹的唢呐民乐非常感兴趣,我们当时一拍即合,准备一同演奏一曲《小妹妹送情郎》。目前谱子已经基本出来了,到时候会有一个惊艳的亮相。” 不仅如此,沈立国现在还在练习用唢呐吹爵士乐。“其实爵士乐就是一种节奏感非常强的乐曲,唢呐虽然是民族乐器,但是也可以通过变换节奏来表现爵士乐曲。”沈立国表示,今年6月份前后,沈立国将发行自己的新专辑,其中就有他用爵士乐的方式演奏的唢呐乐曲。 沈立国表示,唢呐演奏作为民乐的根本,老腔老调是不能丢失的。同时,民乐也要发展改良融入更多更新的乐器演奏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乐器。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