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近日举办的“名家大讲堂”上,著名编剧李宝群以《编剧写作六关》为题做了专题讲座。省内百余位专业编剧、作家、评论作者及青年学生在现场与李宝群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讲座结束后,李宝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据李宝群介绍,近年来,国内戏剧演出日渐活跃,每年都有大量剧目上演,北京、上海更是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剧目在演出。各种艺术节、戏剧节和戏剧展演不断。其中有相当多的话剧演出确实是佳作,“但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剧目数量很大,质量参差不齐,差戏烂戏不少,震撼人心之作不多。” 李宝群从事戏剧创作30余年,创作过数十部戏剧作品,精品不断,代表作话剧《父亲》获得2000年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经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搬上舞台后,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戏剧大奖。李宝群的戏剧创作始终与现实紧密联系,《父亲》《母亲》《师傅》《黑石岭的日子》《带陌生女人回家》《远山的月亮》《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月亮花》,无一不是现实主义的力作,无一不是在反映现实、关注人的喜怒哀乐。 李宝群说:“我的剧本都是从生活里打捞出来的。我们不应该忘却这些‘小人物’,我们的舞台艺术不应该没有这些‘小人物’的身影。正是无数普通人构成了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的巨大基座,支撑着我们前行着的国家。” 讲座中,李宝群结合自己的多部戏剧作品以及30年来写作经验和创作历程,详细地阐述了编剧写作的“六关”,即人格关(心灵关)、生活关、戏剧人物关、戏剧情境关、戏剧结构关、戏剧语言关。他说,要成为一名好的剧作家,写出能够经得起观众与时间检验的好剧本,必须要过此“六关”。 李宝群认为,当下中国戏剧的突围要从剧作家剧本创作这一根本源头入手。一名写作者,不能没有强大的艺术心灵、精神家园,不能没有人生经历、生活积累,一部好的作品不能没有人文情怀,不能没有真实深刻的人物形象,更不能没有生命的温度。 李宝群认为,当下一些原创话剧过不了“生活关”,剧作者生活储备不足,不能沉到生活最深处,从生命深处打捞剧本的心气和能力不足,生编硬造的多,抓点材料就写的多。有的剧本故事讲得精彩热闹,情节编得曲折跌宕,但过不了“戏剧人物关”,留不下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也有的戏剧缺少独特深刻的思想,缺少对时代和历史生活的深刻把握和发现,缺少对人性以及对人的情感世界的独特感悟,缺少强大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很多戏不是艺术品。 “艺术创新能力不足,不少戏大同小异缺少新意,同质化严重,自我重复严重,追风跟风严重,总会出现同一时段大家争着去做同一类题材的现象。剧本情节相近,人物和人物关系相近,构思雷同,缺少新意。还有一些戏很矫情、做作,刻意地求新求异,为新而新。”李宝群如是说。 李宝群说,剧院团没有好剧本,导演、舞美、演员遇不到好剧本,排演基础很差,带有硬伤的剧本,导演、舞美、演员使出全部本领仍然掩盖不了剧本的问题。迫于这一现实,一些院团只好少排原创剧。 优秀话剧原创文本匮乏的背后是优秀编剧的严重匮乏。现在优秀中年编剧数量不是很多,老一辈剧作家年近古稀、或年过古稀还奋斗在一线,新生代编剧已经出现,但还在成长之中。 李宝群坦言,缺乏优秀原创戏剧剧本的强力支撑,我们的戏剧便走不远,飞不高。只有戏剧文学出现突破,才能带动整个戏剧出现突破。中国戏剧若要取得突破,要从剧作家开始,从戏剧创作开始。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