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56年的崔炳元,少年时期就和父母随辽宁支援三线建设大军远赴大西北。他是国家一级作曲,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交响乐协会会长,第二届陕西最具文化影响力十大杰出成就人物,历任陕西歌舞剧院歌舞团副团长、陕西爱乐乐团团长、陕西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等职。 在2018(第四届)辽宁省市民交响音乐周上,带给人们最大惊喜的是一批原创作品的出现,而这其中,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崔炳元创作的第一交响曲《盛京故事》尤其令人瞩目。 9月22日,《盛京故事》在沈阳盛京大剧院首演成功,乐曲结束后,辽宁籍作曲家崔炳元被请上舞台,接受了家乡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演出开始前,崔炳元从《盛京故事》说起,与本报记者谈家乡、谈音乐。 “第一”的序号 是对家乡的尊重和看重 几十年的音乐创作生涯,崔炳元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屡获好评,长演不衰的名曲众多。这样一位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将最新创作的交响曲《盛京故事》标注为“第一交响曲”,本身就是“新闻”了。崔炳元说:“古典音乐时期的作曲家通常会按创作时间的先后为交响乐作品编号,但现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作品命名的方式就很灵活了。我以前创作的交响乐是不标序号的。将‘第一交响乐’的序号给予这部描写辽宁的作品,既是表达一份家乡情结,更带有一种尊重和看重,想尽我所能对家乡的交响乐发展给予支持。” 崔炳元所说的“尊重”与“看重”,并不是虚言:“辽宁省举办了四届公益惠民的市民交响音乐节,力度是很大的。一个省能这样重视和支持高雅音乐,我深表敬意。与沈阳交响乐团已经是第二次合作了,上一次是两年前,他们排演我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次合作就很愉快。两年之后,很高兴看到他们又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很看好他们未来的发展。” 音乐展现家乡 数百年的文化印记 崔炳元向记者详细介绍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盛京故事》的内容与创作意图。 第一乐章是“沈阳故宫赋——四百年的岁月礼赞”。这一部分,他想用音乐来呈现沈阳故宫这部有400年历史的厚重“教科书”。 第二乐章是“‘九一八’祭——抗日英灵的挽歌”,采用变奏曲与三部曲式的混合结构,细腻地表达对英灵的缅怀,这也是整部作品中观众反响最强烈的部分。崔炳元说:“任何一个国家的伟大音乐作品中都有对英雄的礼赞,记住历史不是强调仇恨,我更希望通过音乐缅怀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英灵。” 第三乐章是“摇篮曲——民族风情的素描”。在这里,崔炳元将最能体现辽宁民间风俗特色的《摇篮曲》《月牙五更调》等作为主要素材,呈现出浓郁的东北风情。 第四乐章是为老工业基地而作,分为“沧桑”与“振兴”两个部分,融入了崔炳元对家乡发展的无限希望:“在‘振兴’这部分,我从铜管声部号召性的音调开始,由弦乐奏出坚忍不拔、顽强前行的主题,之后由铜管声部奏出昂扬奋进、步入辉煌的对比主题……” 让属于辽宁的原创作品 “活”在音乐厅里 写出接中国地气、服民族水土,能够经常在舞台上演出的音乐作品,是崔炳元几十年音乐生涯始终如一的追求。他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让本土原创作品“活”在音乐厅里。他的代表作、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成为多个乐团的保留曲目;交响组曲《大唐》等曾由捷克爱乐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等多个交响乐团在各地演奏。 中国音乐家协会原主席赵季平曾经称赞崔炳元:“是在用‘母语’和他的听众交流,他的审美视觉,更多地投向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他用自己的审美感觉和娴熟的作曲技巧来实现其内心深处的追求。” 两年前,接到沈阳交响乐团为家乡创作一部交响曲的邀约后,崔炳元认为这是一件对他有着特殊意义的事。离家几十年,老家的风物早已成为遥远的回忆。他回到辽宁,重新捡拾起这些记忆。他去沈阳故宫参观,去抚顺努尔哈赤故居参观,去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参观并且阅读了大量历史资料,他还深入辽宁农村,在农家乐的炕头上感受东北小调的韵味。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辽宁,他从一个成熟的文艺工作者的视角去感受、去思考,他说:“音乐是具有思想性的,作曲家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与思考有多深,作品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就有多大。” 《盛京故事》首演后,观众的反响热烈:“此曲能走出辽宁,走向全国。”“在《盛京故事》诞生前,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在音乐创作上始终没有突破,音乐体裁单一,大多是以合唱、重唱的方式。而崔炳元以国内鲜有的弦乐四重奏与主题变奏的器乐形式来刻画‘九一八’事变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哀鸣与彷徨,音乐语言更加丰富、有力量。”“第二乐章完全可以单独上演,每年‘九一八’全国公演!”“沈阳交响乐团以后演出有自己的秘密武器了。” 听到这样的评价,崔炳元想必是欣慰的。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