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才、关英贤两位进入中国作协会员公示期的消息,我是在第一时间知道的。今年5月31日下午,在德才办公室,我俩谈点小事情。交谈中,德才向我说了公示的事儿。我一听,就感觉全身的细胞一下子兴奋起来了……
我想,康平王德才、关英贤加入中国作协,是卧龙湖作家群建设一柄重大收获,是继去年康平成为“辽宁文学之乡”后,康平文学艺术界又一朵大喜事、一桩大事件,更是载入康平历史的一束耀眼光芒。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县份,小县城连沈阳6环都搭不上,却有两位作家同时踏进中国作协这个中国文学的最难门槛、最高殿堂,真是不容易!在我看来,“国”字号作家才真正有资格叫作家,“省”字号作家叫作家勉强一些,再往下就纯属一般的文学作者了。其实,搞文学创作的人,最怕贪恋虚荣与浮躁,整出点儿小作品,上不了大档次,形成不了批量与气候,就往作家上靠,真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中国作协会员靠的是真功力,靠的是作品数量与质量的双赢。心力、毅力与笔力不过关、不达标,恐怕连“国”字号边都沾不上。
荣誉背后,全是梦想相伴,弥漫心灵努力。简要梳理一下王德才和关英贤两位康平才俊的人生轮廓吧——
在斗转星移中,王德才一边忙政务、一边忙文学,工作在多个岗位上。他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在人生之路上不断收获丰收的喜悦。德才,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德才兼备。我说,德才兼备之人,有自己独特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抓一件事情就一竿子插到底,不秃噜反帐,干啥像啥,干啥成啥,一辈子都在探寻有滋有味的人生。很多人知道,德才远离麻将桌那咔咔的响音,不去“斗地主”,不玩“三打一”或红K。他没啥应酬,莅临酒桌次数极少。他那点酒量在康平谁都清楚,一般是一两,二两时不多见。啤酒,他一口不喝,痛风呀。正因为他有点痛风,有时走路显现出缓缓的步态。那么,他属于自己经营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哦,去诗歌绿原了。德才曾说过:“不扯咸的淡的,利用业余时间,看点书,写点东西,挺好。用业余时间的写作来养眼、养心、养情、养志,是应该提倡的正道。”
就这样,蹚过岁月流年,德才捧出了一串串诗的珍珠,把100多万字的诗歌作品放在了中国文坛的彩带上。2013年至今,他发表诗歌作品1100多首,年均发诗逾百首,好一个诗歌专业大户。目前,德才发表的诗歌作品,覆盖55种刊物、22种报纸、27种书籍、2种诗历。一首首独具芬芳的诗篇,丈量了德才的诗路里程,画圆了德才的诗人梦、作家梦。最初,一些人不认识王德才,却在大报、小报和各种文学期刊上见到过王德才的名字。久而久之,人们终于惊叹道:哦,原来王德才是康平人呀!这样,王德才的地域度、外向度和人气度就连成一片、浑然一体了。德才,总体上是以写诗走向文坛的,与写小说进入文坛是两个路径。我一直在想,王德才100多万字的诗句,换算成小说文字,那将是怎样一个庞大的数字?
再说关英贤,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按理说,迎着一轮轮的土地承包期,多种点地、多打点粮、前后园子再种点菜、盖几间房,把小日子过好就行了。在农村,衣食住行直通中档或中档偏上,太说得过去了。可关英贤不,她坚决不,因为她心里放不下那一团团燃烧的心灵梦想。呵呵,这心灵梦想,真折腾人,甚至是顶级折磨人,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关英贤的苦与乐,苦多少亩,乐多少垄,她自己再清楚不过了。那一年,她到医院给嗓子做手术,碰到声带,结果造成严重沙哑,无法与人交流,这对她的打击太大了。语言残疾,四级,站在她生活的对面,真够她喝一壶了。那么多的欢愉、那么多的苦涩、那么多的烦恼、那么多的无奈,大面积地淤堵在她的喉咙,她想说出来却说不出,说不出就憋得十分难受,憋得满脸发呆,憋得泪水一次又一次地夺眶而出……
思来想去,关英贤还是咬着牙挺进生活。一边铲地,一边写作,关英贤把一幅幅的苦与乐,最后锁定在“农民—作者—作家”的完美闭环里。这样的闭环,响彻了她别具一格的人生。纵观关英贤的创作风貌,集力度、密度与强度于一炉,让人为之动容、让人刮目相看!出版11部文学著作,辽北乃至辽宁还有多少这样属于一个农家女的风景?出版的11部文学作品,让关英贤的人生故事淋漓绽放。
6月6日,公示期结束,王德才、关英贤就正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了。作为王、关的朋友,我啰嗦一阵子,其实就是一句话,为这两位康平本土作家夺取人生捷报而高兴、点赞与祝贺!顺便再说几句康平文学的事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早年有里扬(原名,孙冰轮,女,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6年去世)、宋学武、傅东缨三位,加上几年前的吴尚真先生,现在咱康平籍佩戴“国”字号24K作家标签的人数就有6人了。以后几年,或者十年八年,再增加3个5个,不是没有可能。过去,人们常说,康平人没啥文化,不咋会说话,端起酒盅刷刷下。现在看来绝对不是,现在看来康平绝对不糠,甚至够牛气一阵子了。牛气不是吹牛,而是一穗饱满的康平文化自信。吹牛、牛哄哄肯定不行,误事,甚至误大事,泯灭意志,搁浅脚步,坍塌未来。咋不自信呢?看看吧,康平还有一批实力派作家,正迈着壮阔的步履向“国”字号作家地带进发……
卧龙湖作家群,多么清新的雅号!2014年,时任沈阳市文联副主席的王英辉先生,首提打造卧龙湖作家群。当时,我正在康平县委宣传部工作,真是佩服颇具远见卓识的英辉先生。他抓基层文学创作,点打得太准了。他不仅仅首提,还帮助康平文学与文化往前抢、往前推。十年来,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化作春风、春雨,催生着康平文化的姹紫嫣红。这其中,卧龙湖作家群成员老、中、青一起上,抢抓时光,组团耕耘,终于让康平文学沃野花开四季,硕果累累。出版100多部著作,小说、散文、诗歌、歌词、剧本、楹联、民间故事等多种体裁与题材作品多路突围、多点开花。2023年9月7日,康平被授予“辽宁文学之乡”,属于全省首批、沈阳首个,这在辽北大地上赢得了康平文学气场。可以说,卧龙湖作家群每位成员,都以孜孜追求灵韵了一方水土。
高品质的文化,是一个地区最为高档的营商环境,是推动一个区域强势崛起、高歌猛进的内在动力。集中全县力量,以打造卧龙湖作家群建设升级版为最佳切口、最靓名片,不断开辟康平新时代大文化建设的新境界,攸关康平的含金量与美誉度,攸关康平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与文旅交融,攸关康平“弯道超车”与后来居上,其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远不止于出一批作品、出一批作家那么简单、那么浅层次。康平抓卧龙湖作家群建设,恰逢其时,真是抓在点子上了。
去年八月,康平县委宣传部、康平县文联,综合多方意见,最后确立一个定位:卧龙湖作家群是以康平本土作家为主体,以辽北及康平周边县份作家为辅助,以挖掘康平辽金文化、满蒙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和卧龙湖生态文化为创作支撑,以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和鲜明特色而形成的区域性作家群体。当下,卧龙湖作家群建设已进入爬坡过坎期,形势喜人又逼人。而要真正做实、做大、做强卧龙湖作家群,把卧龙湖作家群建设成为康平冲击“中国文学之乡”更大荣光的坚实廊柱和最大引擎,最为关键、最为紧迫、最为艰难的课件还是先叫响一批区域骨干作家、领军作家、品牌作家。这样的作家多了,卧龙湖作家群的梦就圆了,康平离“中国文学之乡”的窗棂就越来越近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卧龙湖作家群各位成员,让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与殷殷嘱托,努力、努力、再努力,加油、加油、再加油,下一个、下几个康平“国”字号作家,准是你、准是你们!
站在波光粼粼的卧龙湖畔,我热切地期待着。
作者张凯,男,1963年4月生,汉族,辽宁省康平县人,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辽宁延安文艺学会原副会长、康平县文联名誉主席,卧龙湖群家群成员。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