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巍
第一次踏上讲台的一幕至今难忘,在那个鲜有多媒体设备和PPT的时代,音乐史中的名家和经典停留在CD碟片的封面和略显晦涩的教材里。枯燥的西方音乐史课程中,偶尔渗透出一些音乐家的稗官野史总是引得学生们会心一笑,于是我也逐渐变得有点儿八卦起来,着意收集各类资料中关于音乐家逸事的段子,显而易见,效果很好。
十余年前,偶得英国作家诺曼·莱布雷希特的《音乐逸事》,扉页上题:“这些逸事来自于成百上千的书籍、文章以及未刊发的手稿”。毫无疑问,此书一度成了我备课参考书目中的“趣事宝典”:能吃三人份晚餐的亨德尔,狂饮无度的“歌曲之王”舒伯特,柏辽兹在停尸间的奇遇,躺平在李斯特音乐会中的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的狗与瓦格纳的“乐剧”,德沃夏克对于鸽子的奇特迷恋,《春之祭》首演时引发的骚乱,拉赫玛尼诺夫与托尔斯泰的翻脸……
某种意义上,从书中我们看到了音乐家的不同侧面,似乎他们在音乐大师的名声之外又增加了其他的标签,没有了历史的豁免、艺术家的特权、乐评人的庇护,他们俨然成了街角的醉鬼、破产的倒霉蛋、失意的情场浪子,抑或是成功的葡萄酒商人、蹩脚的外科医生、不可救药的自大狂或悲催的精神病患者。书中呈现出其人原貌,道尽了世间冷暖,各种可喜可悲,可怜可叹,可爱甚至可鄙的经历跃然纸上,妙趣横生。
这些貌似遥远且高不可攀的名字瞬间被打回原形,变成了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虽说是译本,有很多英式的幽默我们不能完全体会,但是书中辞藻依然鞭辟入里,有一些情节读之感同身受,显现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洞察力。其实,与普通的爱乐者不同,这些故事对于很多从事音乐史论教研工作的教师或者学者来说并不新奇。一些断章残片被拿出来放大处理,在音乐历史的星河中闪烁着奇趣的光彩。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即便知道再多音乐家的奇闻轶事,洞悉到了那些伟大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往事,也不能以此认定拿捏到音乐中蕴含的深意。《命运交响曲》中的动机动力发展,《幻想交响曲》中的“固定乐思”,瓦格纳的“无终旋律”和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永远都是不可复制的,这不会因为缔造者的喜怒哀乐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他们性格中的某种缺陷而失去其神采。
但,诺曼的《谁杀了古典音乐》(又名:《当音乐停止时》)《大师的神话》《追忆马勒》以及《20世纪音乐指南》等还是相继成了我推荐给学生的课外书目。同时,我也对他主持的访谈栏目及其个人博客进行了关注和研究。特别是针对《谁杀了古典音乐》,学生们进行过几次关于“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小型论坛,讨论的话题自然是关于“古典音乐是不是从前的流行音乐,今天的流行音乐能不能成为未来的古典音乐”,诸如此类。讨论的结果可以说出乎意料,真可以出一本书了。
值得一提的是,诺曼很少追捧那些占据最多资源的权势人物,甚至批评卡拉扬是乐团的独裁者,指责捷杰耶夫与权贵交好。他对那些大歌剧院的老板、豪门经纪公司的经理也从未谄媚奉承。他勇于和那些摔烂了乐器的航空公司和爆出丑闻的艺术名校抗争到底。他常以“大嘴”自居,承认自己调查不周、小错不断,有时为了达到效果,也会刻意采用夸张的文笔来博眼球,但从不畏惧负面的诋毁和责难。同时,他一直致力于帮助年轻音乐家、低收入的乐团和乐手,他不吝溢美之词的往往都是新秀、唱片业里的小众厂牌、不知名的歌剧节,以及那些平时没人帮衬、缺乏关注的边缘艺术群体。
说到底,《音乐逸事》不是给我们看的,而是给那些俯瞰着芸芸众生的伟大音乐家的一份献礼。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