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惊堂-田连元传》 书封。
记者 杨 竞
《风雨惊堂-田连元传》日前出版,引起读者的关注。本报记者对话作者王重旭,请他畅谈创作过程以及评书艺术创新发展问题。
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位评书艺术家?
王重旭:在田连元的身上,有着从民间说书艺人到评书表演艺术家变化的典型印记。可以说,作为一个说书人,一个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评书艺术发展演进的各个历史阶段,对中国评书艺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所以,能把这样一个人物写出来并写好是我的心愿。
记者:1985年,田连元的评书《杨家将》在辽宁电视台试播成功,此后他的名字便和电视评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您这本书也评价田连元是电视评书的开创者。
王重旭:这是本书中我最下功夫的部分,也是最吃力的一个部分。为准确地概括出他的艺术成就,我重温了他重要的广播、电视评书和文本,以及所有能找到的专家们对其艺术的评价,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在书中用了整整一个章节,从评书语言、人物塑造、学术研究、艺术创新、发展瓶颈等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提炼、归纳和总结。可以这样说,田连元是中国电视评书艺术的开创者。
记者:社会上有“评书四大家”之说,田连元位列其中,在他成长为评书大家的艺术道路上,有什么人对他影响至深?
王重旭:田连元能成为中国“评书四大家”之一,其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有一个人对他的艺术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王铁夫。王铁夫曾是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省曲协主席。他是延安时期文艺干部,对曲艺很有研究。在一次全省曲艺汇演中,他对田连元讲了“匠人”和“艺术家”的区别,他说,“匠人,就是会了一门手艺,也很熟练,不断地重复着去再现,去挣钱……艺术家不这样,艺术家对艺术不断地突破,不断地攀登新高度,一辈子也不满足,不满意。在艺术家心里,艺术始终是第一位的。”
王铁夫的话让田连元开阔了视野,知道了一生的艺术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田连元有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并知道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
记者:田连元不仅是一位评书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评书理论家。2019年,他出版了《评书表演艺术》一书,提出了怎样的评书理论?
王重旭:《评书表演艺术》是一部理论著作,是对评书历史与理论的一个概括和总结。
历来,所有的说书师傅对徒弟的传授都是从感性出发,从经验道来。但是田连元要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经验属性上升到本质属性。这本30万字的著作包括评书概述、评书要义、评书的起源、评书的形式、评书的创作、评书的结构、评书的情节设置、评书的表演等。这部著作不仅总结和概括了中国评书的来龙去脉,而且让我们看到了千百年间,中国评书的精神追求。
记者:十几年前,田连元在接受采访时就思考过网络时代评书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评书不仅不会消亡而且会更好的论断。事实也证明如此。从喜马拉雅APP上搜索,他的评书点击率少则千万,多则数亿人次。您在采访田连元时,他是如何看待新时代评书发展前景的?
王重旭:评书的发展是田连元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他认为,只要人类还说话,它就不会衰亡,因为它是说话的艺术。
如今网络时代,评书也走进网络,出现了网络评书;观众喜欢动漫,马上便有了动漫评书。田连元说,“他播讲的《隋唐演义》《海青天》等都被改编成了动漫评书,他认为这种形式非常好。把故事的场面立体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可以产生联想的效果,这是评书艺术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
田连元认为,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评书的表现形式更加轻便灵活,内容也在不断改变更新,并可以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相比其他艺术,评书更有着自我优化的能力,更有自我变革创新的优势。
记者:有人说曲艺的创新要迎合时代和年轻人。田连元是怎么看待这种说法的?
王重旭:田连元认为,所有的艺术都面临一个创新的问题。
他认为,创新需要勇气、创新需要积淀、创新要有时代感。现代评书就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通过不断创新而发展起来的。
有专家在研究田连元评书艺术的特点时,概括为一个“新”字,专家说:“田连元的评书艺术究竟新在哪里呢?从内容看,田连元评书艺术生动地体现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审美心理的有机结合,使传统评书平添时代色彩。”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