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文艺频道>>文艺评论
讲解文博古迹 切莫信口雌黄

2023-07-28 11:27:10 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

  王海宁

  正值暑期旅游高峰,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收入同比大增六成和九成多,叠加暑期,各大人文历史深厚的景点与博物馆更是一票难求,游客人山人海。

  远道而来,游客不希望走马观花,但导游队伍无法一夜翻倍,不少景区讲解员和讲解器供不应求,随处可以见到跟着私人讲解,和收听线上流量网红讲解边走边听的游客。更多人热心文博本来是好事,但讲解者水平良莠不齐,参观者趣味点各不相同,景区和博物馆里常常能听到“驴唇不对马嘴”“野史共八卦齐飞”的介绍,讲者口沫横飞,听者不求甚解,本来是文史知识现场与历史见证的博物馆变成了听热闹的说书场。

  趣味与准确并不矛盾,讲解者为了博人眼球或者吸引游客,只说逸闻趣事不说文博事实,喧宾夺主反而干扰真正的史实。北京故宫博物院历经明清两代,600年风云历史掌故无数,建筑文物都是精品,但是许多讲解者最喜欢的切口还是电视剧《甄嬛传》《延禧攻略》宫斗情节。比如西六宫的翊坤宫因为在《甄嬛传》中是华妃寝宫,所以每每在这里都能听到诸如“年妃冠艳六宫因此翊坤宫格外被恩宠”的解释。其实,今天的翊坤宫早已跟几百年前的样子大不相同。晚清光绪年间翊坤宫与储秀宫一同被改建过,储秀宫的宫门被拆除,翊坤宫的后殿与储秀宫连通,因此格外宽敞,而且装修陈设也是晚清风格的华丽考究,这与相隔几百年的华妃已毫无关系。翊坤宫的影壁上正反面有八个大字“光明昌盛 延年益寿”其中“明”和“盛”因为书法艺术原因,笔画和结构都与常规楷书不同,这本是常见的处理。不少讲解者却牵强附会说是清朝忌讳“明”字,所以写成错别字。这种为了流量和恶趣味而歪曲事实的讲解,在现场不绝于耳,线上比比皆是,而且大同小异,戏说成了流量密码,被耽误的却是游客。

  过于看重古迹文物戏说的影响,用野史传说增加文物魅力,最后可能反过来影响古建修复,文物保护。1954年赵州桥重修时曾经有两套方案,一种是修旧如旧,尽可能不更换旧的石件;但最后确定的是另一套方案,桥面的旧石板全部更新,在桥面上人工磨出一道车辙沟和驴蹄印——这两个人工增添的痕迹为了附会河北经典民歌《小放牛》中柴王爷和张果老传说的传说。我们今天去赵州桥游览,所有导游讲解都围绕这两个标记大加发挥,两个痕迹也都被磨得锃亮。为了增加神秘感,有的讲解者甚至添油加醋又在桥上指出有鲁班托桥的手掌印,引得游客阵阵惊叹。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大的单孔坦弧石拱桥,赵州桥最值得介绍的还是工艺技术、材料设计,以及修复赵州桥对中国古建筑保护产生的深远影响。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普通游客大多是外行。而大多数讲解者没兴趣甚至也没能力搞懂文物古迹的专业知识,迎合外行看热闹的心理,“讲故事”成了最便捷的操作。民间传说增添了赵州桥魅力,也从某种角度上说明了桥的设计合理与工艺精湛,但是随着文物保护理念与技术的进步,文物保护界对赵州桥的修复,后期一直有较大的争议。文物保护中“旧”与“新”的矛盾与统一,仍然是人们行走在这座1400余年前的桥上应该思索的问题。

  文博景点是文明史中的物证,也是今人回望历史的最好的实物教科书。但是,就像经典有解读也有误读,戏说、野史听听解闷儿,作为文娱丰富多彩的一部分,本身无伤大雅,但是文博宣传如果戏说过于喧嚣,就会干扰人们对文物本质的认识,对历史真相的了解。对文博景点文物古建的准确介绍本身就是对“信史”的传播与普及,历史不是网络小说,文物不是影视剧道具,对历史不可信口雌黄,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与文明的基本尊重。所以,最好别让信口雌黄式讲解混进文博古迹。


责任编辑:陈楠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