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孩子》 国画 王盛烈 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教师》 油画 薛雁群 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记者 凌 鹤
开篇的话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重大书画展览中,“辽军”创作实力强劲,以黑土地孕育出的沉雄、厚重的风格而独树一帜。辽宁的画家、书法家、雕塑家以丰富的艺术形式、深厚的艺术表现力,创作出大量精品力作,讴歌时代与人民,提升大众审美水平。从今日起,本报推出专栏,与读者分享此中佳作。
本期推出的两幅作品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荣获银奖,分别为国画家王盛烈创作的《家乡的孩子》、油画家薛雁群创作的《教师》。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的片段来表现画家对故乡对人民的热爱,于朴实中透露出浓烈的情感。
国画《家乡的孩子》 体现对故土对人民的热爱
国画《家乡的孩子》由鲁迅美术学院终身荣誉教授、国画家王盛烈创作于1984年。作品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是王盛烈的代表作之一。
王盛烈是东北中国画的重要开创者,主张艺术反映时代、艺术来源于人民,并终生践行。正是在这样坚定的艺术理念下,他画出《八女投江》《家乡的孩子》《耕者》等美术经典。
真切和朴素是王盛烈艺术语言的突出特点,在《家乡的孩子》中得到了具体体现。画面描绘了一群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每个人物都塑造得栩栩如生,表现画家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也表现时代变迁中儿童的精神风貌。
这幅画作要放在历史背景中才能真正解读其意义。在从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20世纪中国画史中,现实主义成为主要课题。它一方面要将那种以表现自我、逃离现实的传统文人画,转换到以大众疾苦为主、以人本主义情怀、关注现实、反映生活的水墨画,即在审美理想上由出世心态转换为入世心态;另一方面则是在绘画语言上为意象造型注入写实造型,在凸显水墨画笔墨意蕴的语言特征的同时,提高中国画表现现实的能力。王盛烈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笔下的乡村孩童是对自我经历的另一种真实披露,这些童年记忆,他用主题性的创作方式,以沉潜的心境注入历史的哲思,表现他在历史的主题中没有尽述的情感和意绪。因此,《家乡的孩子》从日常图景的普通形象提升到一种历史的静穆中,给人以沉思和启迪。在20世纪中国画人物作品中,很少有人像王盛烈那样,以朴素的真实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去表达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他的作品保持着以水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以水墨刻画人物的心理和个性,揭示隐含在人物形象背后一种更为深刻的情思。他塑造的人物不雷同,生动鲜活,揭示心理特征。
美术评论家尚辉认为,通过《家乡的孩子》可以看出,形成王盛烈艺术个性的不只是他对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现实主义表达,还包括他怎样表达这种真实对笔墨语言进行的修正和创造。也正是对乡土情感的关注和对真实而质朴形象的追求,王盛烈改变了大笔挥扫、激情飞湍的线条和偏锋,改变为沉静而内敛的细笔皴擦和积墨,将那种草书用笔的外在性和表现性改变为干皴枯擦的内在性和坚实性。如果画中儿童的面孔用那种勾花点叶式的笔法,作品在总体气质上就难以体现朴素中的真实,那些孩童的衣着也不会产生具有东北寒带棉衣特征的厚重感。独特的笔墨表现和深厚的精神内涵,使作品简洁而不简单。
油画《教师》 描绘偏远乡村女教师的美丽心灵
油画《教师》由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油画家薛雁群创作于1984年。作品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并选入小学生语文课本,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画面描绘的是当时黑龙江省尚志县乡村小学的一个延伸点。学校放学后,年轻的乡村女教师在简陋的教室里批改学生作业。天色渐渐暗了,室内光线朦胧,墙上的黑板上有老师的教学内容,侧墙上挂有中国地图。简陋的条件下,师生向学的热情依然很高。地上的炉火在明暗跃动中闪现出红光,炉子上热着饭盒和茶缸。教室里的桌椅是由一些废弃木头桩子组合而成,旁边堆着的柴火,是小学生用爬犁拖来交的学费。年轻的女教师坐在椅子上,穿着朴素的灰白毛衣,腿上盖着旧被子,聚精会神地批改着学生的作业。
油画的画面色彩静谧典雅,明暗相间,主体突出,展现扎实的素描功底和人物肖像塑造能力。艺术表现手法融汇中西,吸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及俄罗斯油画精华,又融合中国传统工笔、写意的元素,生动描绘出乡村女教师美丽的心灵。
当年,为了来到这所小学实地创作,薛雁群冒着-35℃严寒来到尚志县的山沟中,在深深的积雪里走了40多里路才到达目的地。画面中椅背上搭着的蓝灰色围巾就是薛雁群在路上围的围巾,到达时,围巾已被他自己呼出的气结成一个冰窟窿。可见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气候非常寒冷。当时画面中的女孩和她爸爸两个人轮流在一个教室里为一到五年级的学生授课,希望用文化改变乡村的落后面貌,改变命运,如今,当初的梦想已变为现实。
学生们在教室上课时,薛雁群就在教室后面为孩子、老师画速写,为创作打基础、积累素材。几十年过去了,提起这段经历,薛雁群记忆犹新,仍然非常想念当年的这些乡村小学生。
艺术微论:
技法与情景交融才能打动人心
凌 鹤
美术史册中留下大量精品力作描绘人民群众形象,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构建起了艺术为人民的新时代篇章。在观览这些作品时,观者充满感动、充满共鸣,在动容之余又会产生画面外的思考和启示。
一幅作品缘何产生如此积极深刻的精神力量?是精湛的艺术造诣与真挚深厚的情怀交融而出。
关注现实、观照生活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鲜明的文化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美术,在反映现实生活、表现平凡劳动者方面更是蔚成风气。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美术家深入生活、讴歌人民的追求更加自觉,以情带意、以形传神的特点更加鲜明。在描绘、塑造人民形象时,重点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使作品拥有丰沛的生命意象,散发出夺目的精神光芒。
矗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的大型雕塑作品《追梦》,是庆祝建党百年主题雕塑工程力作之一,是鲁迅美术学院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作品以塑造56个民族的人民形象为主体,表现携手并进、共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鲜明主题。作品气势昂扬,产生强烈社会反响,普遍认为人物塑造接地气、生动、亲切、感人。创作组的共同感言是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对雕塑技法探索出新,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更投入了最炽热的情感,塑造的是最熟悉的身边人,甚至是自己,少数民族形象完全参照真人模特,一切以真实为基础和前提,雕塑家和所塑造人物高度融合,这份融合以思想情感为根本、以技法来实现,高度的家国情怀达致高度的艺术真实。
艺术的真实性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艺术家要炼就一双锐利的慧眼,注视万物之核心,透形入内。真,不单指外貌和形象,更指内在精神情感的真实性表达。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经典《父亲》,画中的人物并不是罗中立的父亲,而是通过一个典型形象,代表了生活中所有辛勤劳作、勤恳朴实的父亲形象,高度概括地表现了人物的普遍性和共性,捉住了事物内在的“真”,并将人们对父亲的爱这样一种共有的情感,进行凝练、富有张力的艺术表达,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是一种思想引领,启发人们对事物的新认知。艺术家描绘最美中国人,刻画劳模、道德楷模、抗疫英雄……在创作历程中与他们生活在一起,深入了解每个人的心灵世界、信仰追求、道德坚守,从而找到艺术灵感和艺术表现的最佳方式,也同时不断洗礼、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将技法与情怀高度交融,从而表达可贵的精神品格、弘扬真善美,为时代造像、为时代立传。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