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文艺频道>>优秀作品点评

钟叔河的“学其短”

2021-07-26 07:41:09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

俞晓群

钟叔河,1931年生于湖南澧县,祖籍平江。父亲钟昌言,清末曾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秀,成为第一名佾生,俗称“半个秀才”。新学兴起,钟昌言就读于时务学堂,梁启超为总教习,即后来的求实书院、湖南大学堂。钟叔河出生时,父亲已经58岁,在学校中教授数学,到88岁去世。对父亲难忘的记忆:一是父亲从不限制晚辈的读书范围,养成他一生不变的阅读习惯。也有例外,钟叔河10岁时,一位堂叔戏弄他,给他读《金瓶梅》,父亲发现后大怒,把那位堂叔打了一顿。二是1947年,钟叔河在长沙读高中时,参加学生运动,被人打伤,年逾七旬的父亲赶到医院,见到他头缠纱布躺在病床上,不禁哽咽。钟叔河说,那是他见到父亲唯一的一次落泪,让他一生难忘。直到30年后,钟叔河蒙难中,还写诗追忆那段往事:“记得青山那一边,年华十七正翩翩。多情书本花间读,茵梦余哀已卅年。”三是1949年后,父亲受聘为文史馆员,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有省图书馆的借书证,这让钟叔河在以后的岁月中,能够有书可读。当然追溯文脉,还有平江地域文化的影响。钟叔河记得,早年母亲吟唱童谣:“平江出人了不得,余蛮子带兵打外国。李次青,张岳龄,七篇文字钟昌勤。”母亲对他说:“平江出人,做文章的有钟昌勤,你也姓钟,要争气啊。”

钟叔河18岁高中毕业,考入《新湖南报》做记者、编辑,没有再去读书。后来人生坎坷,世事多变,只有两点未变:一个是发奋读书的志向始终不会改变,再一个是独立思考的品质始终不会改变。当然,戏称“湖南骡子”的性格更不会改变。49岁时,钟叔河走出困境,来到出版社做编辑,到60岁离休,时间不是很长,但他编的书、做的事情却名扬天下。他是怎样做到的呢?我觉得,正是上面那两个不变,起着关键的作用。几个成名的出版项目,都可以在他的读书生活与深入思考中,找到植根的依据。

一是周作人的书。钟叔河早年从兄姊的《复兴初中国文读本》中,读到周作人《卖汽水的人》《金鱼、鹦鹉、叭儿狗》;后来父亲买来《作文与修辞》,其中收录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再接下来,他读到《周作人散文》《周作人文选》《苦茶随笔》《风雨谈》《苦竹杂记》《希腊的神与英雄》。直到上世纪60年代,钟叔河直接给周作人写信,周作人送给他两本书,还有两幅字等。其中抄《雨天的书·蔼理斯的话》:“我们手里持炬,沿着道路奔向前去。不久就要有人从后面来,追上我们。我们所有的技巧,便在怎样的将那光明固定的炬火递在他的手内,我们自己就隐没到黑暗里去。”正是这漫长的铺垫,种下了钟叔河深深的情结,还有进一步的思考。钟叔河认为,周氏兄弟是第一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周作人的文章,将中国读书人的劣根性剖析得最深刻,对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批判得最彻底。上世纪80年代,钟叔河组织出版《知堂书话》,这也是1949年之后,国内第一次出版周作人的文集。二是曾国藩的书。钟叔河很小的时候就读过《曾文正公家书》,印象深刻。1983年,钟叔河申报出版《曾国藩全集》,称曾国藩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的总代表,旧文化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在李一氓等人的支持下,此书列入国家古籍整理计划,先行推出《曾国藩全集·家书》。三是“走向世界丛书”。其中的一些书,如容闳《西学东渐记》,他初中时就在家中读过,还读过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黎庶昌等人的书。后来钟叔河认识到,中国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如何走出旧世界、走向新世界的问题,所以中国不能不实现现代化,不能不走向世界。清末那一代文人跌跌撞撞地走向世界,为我们留下许多可以借鉴的文字记载。为此钟叔河组织出版“走向世界丛书”,并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丛书的绪论。钱钟书读到钟叔河的文章后,主动约他来京时到家中做客,还鼓励他将绪论结集出版,主动提出为他作序。后来杨绛写信给钟叔河称:“他(钱钟书)生平主动愿为作序者,唯先生一人耳。”

如果说,读书与思考是钟叔河做事的两块基石,那么身处编辑行业,拥有两支笔的本领,所谓“蓝笔自娱,朱笔编文”,又是钟叔河的另一个标识。他善写文章,15岁有札记《蛛窗述闻》署名病鹃,18岁有小说《季梦千》署名杨蕾云云,近40年著述极多。如今钟叔河已经90岁高龄,依然撰文不断。我最期盼的文字,还是他迟迟未见完成的自传。自传中,钟先生会怎样写呢?其实在他等身的著作中,笔下星星点点,隐约刻画着他的身影。本文略过此事,单说钟叔河的学识,则以摘取高论,臧否人物,品鉴文章,最有见地。比如钟叔河记到,清人田雯批评朱熹、曾巩某些文章烦冗无体要,读来让人昏睡;周作人评价鲁迅论事喜欢“立异鸣高”,故意的与别人拗一调。再如钟叔河点评文章,最出色者,古人有张岱,今人有周作人;散文家,第一代有徐志摩、梁玉春,叶圣陶、冰心是最后陨落的星辰,第二代中“有学有术”者,黄裳是一位;朱自清的文章初读让人感动,周作人的文章初读有些平淡,却有着更深的意思;袁珂的“神话学”是很幼稚的;中国新文学,真正搞出些作品的是沈从文,但他像周作人自我评价的一样,都是“无鸟之乡的蝙蝠”,很可怜的,没有成气候。

上世纪90年代初,钟叔河提出,写作要有“学其短”的精神,即向古人学习,向古文学习,把文章写得短小精悍,写得干净。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如此境界呢?钟叔河有著作《学其短》面世,他说最初的想法,只是为孙辈选些古人的好文章来读,由此引发种种联想,遂成此书。没想到最初的一点教育因素,却为后来此书成为畅销书埋下伏笔。如今30年过去,这部书不断修订,不断再版,由一小册变成了多卷本,书名也改为《念楼学短》,其中“念楼”,缘于钟叔河居住廿楼的谐音。另外还会有简要版《千年的简洁》出版。《念楼学短》再版的次数多不胜数,钟叔河自序、再版自序,累计写过7篇,每篇都不到500字,果然是身体力行了。2009年6月,杨绛在年近百岁之时,为《念楼学短》新版写序,她称赞道:“《念楼学短》合集,选题好,翻译的白话好,注释好,读了能增广学识,读来又趣味无穷。不信只要试读一篇两篇,就知此言不虚。多言无益,我这几句话,句句有千钧之重呢!”在这一段话里面,包含着杨绛的智慧与幽默,如“句句千钧之重”一句,接的是前文一段话“老人腕弱,要提笔写序,一支笔是有千钧重啊!”

我最初读的《学其短》是单卷本,钟叔河自序写到第三篇,读来深深喜爱,几番向业内同人及后学推荐。3年前读到最新版《念楼学短》,已经是厚厚两大本的巨著了,并且成为印行17万册的畅销书。细细翻阅,我再次赞叹钟叔河宝刀不老,思想历久弥新。何处不老、新在哪里呢?说穿了,还是钟叔河的老传统——多读书与独立思考——那两块基石在起作用。多读书带来的结果是书中选文丰厚而恰当,独立思考带来的结果是选文注说精准而独到。如选文的目录:论语十篇、孟子九篇、檀弓十篇、左传十篇、国语九篇、战国策十篇、庄子十篇、诏令十四篇、奏对十四篇、箴铭九篇、书序十四篇、文论九篇、诗话九篇、世说新语十一篇、容斋随笔九篇、老学庵笔记十篇、宋人小说类编十篇、南村辍耕录五篇、菽园杂记六篇、古今谭概五篇、广东新语八篇、广阳杂记十一篇等等,一直开列下去,实际上是钟叔河的读书笔记。回望历代选家,人人言殊,而这一册《念楼学短》,最见钟叔河的读书功力;当然还有选文下的“念楼读”与“念楼曰”,前者为古文今译,文字精准干净,后者为选家评注,见解独立奇绝。如全书最后一篇短文,选的是金人瑞《字付大儿》:“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金人瑞,字圣叹。这是金圣叹临刑前,写给大儿子的遗墨。钟叔河再附以金圣叹的绝命诗云:“鼙鼓三声响,西山日正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如此读下来,看官得到的感受,就不仅是“学其短”了。

责任编辑:张博华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