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文艺频道>>优秀作品点评
寂寞边墙

2021-09-08 13:28:18 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

叶  星

大多数人认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其实,在山海关以东还有长城,那是当年明朝为确保辽东地区安全,修建的一条西起辽宁绥中,东抵丹东鸭绿江的长城,史称“辽东边墙”。

由于地势险峻、人迹罕至,辽东边墙几百年来鲜为人知,始终与寂寞为伴。但造化无情却有情,这一段藏在深山人未识、最具原始感的“野长城”,反而因其素面朝天、返璞归真而成为长城最迷人的一段。

初识辽东边墙,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初夏。

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的小河口村,宛如一块被长城捧在手心的璞玉。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的只是一种崇山峻岭映衬下的苍凉和饱经风霜的沧桑。

当晚,我们就住在一座明代老宅里。站在院中,举头便可瞥见山上的敌楼和城墙,它们经历了岁月的冲刷和风雨的剥蚀,夕阳西下,远眺落日余晖衬映的古长城城墙、敌楼和烽火台,更显悲壮与苍凉。

次日一早,迎着朝阳与薄雾,我们走出小村,去感受边墙。

沿着伴溪延伸的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上攀行不久,就见那势若蛟龙的长城迎面而来,顺着立陡石崖的绝壁,攀着如刃的山脊,游走于高低错落的山间,一直将山口通道阻断。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这就是“小河口关”,又称“大毛山关”,与东面的锥子山长城、西面的西沟长城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京东首关”的九门口水上长城一起,组成了辽东的整体防御体系。

曾经威风八面的雄关虽已残破,但仍不减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浑气势。两座高耸的敌楼如护卫的哨兵,分立于两山之巅,仿佛岁月坚硬的残片,铭记着苍茫的历史和时光的遗痕。据说,抗战时期,东北抗联与侵华日军曾在此激战。

沿着残破的城墙,攀上山顶的烽火台。放眼长城内外,但见苍山如海,层峦叠嶂,长城蜿蜒,逶迤盘旋。

同行朋友介绍,小河口长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集长城的壮美与建筑的精致于一体。在他的指引下,我们注意到,有的长城敌楼的门楣、立柱上雕有鸟儿、狮子绣球、木马兰花、祥云彩带等图案,甚至城墙垛口的射箭孔、铺房的屋脊也刻上了漂亮的装饰线条。雕工考究,技法娴熟,在北方并不多见。更为称奇的是,有一种雕花图形线条婉转,蔓缠茎绕,屈曲萦回,若两朵缠绕在一起的莲花,当地村民叫它“缠枝莲”,象征夫妻恩爱,百年好合。这无疑给雄伟壮观、粗犷阳刚的辽东边墙,揉进了几分江南的婉约飘逸与女性的阴柔娟秀,确乎与众不同了。

据史料记载,当年戚继光为修筑辽东边墙,专门从浙江金华、义乌等地招募三千子弟兵。为稳定军心,寓兵于农,屯垦戍边,同时随军调来部分家眷。小河口长城修好后,敌楼被分给各家各户守卫,于是,官兵们携妻带子,在长城上安下了家。因此,这里的敌楼多以当年守城将士的姓氏命名,如叶家楼、曹家楼、陈家楼……每一座敌楼都有一本本和着血泪书写的辛酸家史,每一座墩台都有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正是这些心灵手巧的南国儿女,抱定世代为国戍边的信念,把江南建筑文化的精髓带到了辽远的塞上边关,把对家乡的思念筑进了雄伟的辽东边墙。后来,辽东边墙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防御功能,守城人便熔剑为犁,解甲归田,在这里扎根落户,繁衍生息。

据《义乌方志》考证,当年戍边小河口的“戚家军”,大部分来自浙江义乌。小河口一带的于、宋、吴等五大姓都是义乌人的后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500多年后的今天,义乌的小商品已经走向世界,义乌人的脚步已遍布国内外各个角落。其中就有不少人,像当年他们的祖先一样,千里迢迢来到绥中,只是不再屯垦戍边,而是投资创业。

人是不甘寂寞的,总想冲破层层叠叠的阻碍,走不一样的路,看不一样的风景。再访绥中做客小河口,已是十多年后的深秋。这里的变化超乎我的意料——曾经的寂寞边墙,如今成了游客的新宠,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已经直通到边墙脚下,新修的石阶也消除了以往攀爬的不便。小河口村车流如织、人头攒动……这里早已告别了数百年来封闭、清贫的生活,不再是当年被人遗忘的角落,古老的边墙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只有那殷红的秋阳,暖暖地照着红的柞叶、绿的松针,依旧衬托出辽东边墙的古朴与沧桑,宛若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欣然加入自己曾心心念念的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张博华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