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文艺频道>>子在村上曰
学而优则仕,孔子错了吗?

2021-09-26 13:23:51 来源:子在村上曰 分享到:

作者:关关

学而优则仕,孔子错了吗?

孔子说,我没错,因为这话我没说过!

是的。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子夏说的。子夏原话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如果说子贡的标签是实业家从政,那么子夏的标签就是专家学者型官员。而这句知名度极高、争议也极大的《论语》,与其说是子夏关于学习目的主张,不如说,这是子夏人生经历的写照。

《史记》记载,子夏比孔子小44岁。孔子73岁辞世时,子夏29岁。以这一年为界,子夏29岁之前的人生是开了挂的“仕而优则学”;孔子去世后前往西河的子夏,亲身实践了一条“学而优则仕”之路。

关于子夏年轻时的“仕而优则学”,先说“仕”。《论语》中记载,子夏去莒父(地名,属鲁国)赴任县委书记前(莒父宰),向孔夫子请教如何理政?比起谈话的内容,这个时候子夏的年龄更值得注意。刚刚二十多岁,就要执掌一邑,别人的二十岁风华正茂,子夏的二十岁意气风发。这种起步于基层,又是担任主官的履历,仕途起步之早、起点之高,连子贡、子路都有所不及。

再说“学”。学问上,年轻的子夏悟性好,功夫深,孔子还在世的时候,已经小荷露出尖尖角。他读《诗经》的体会,得到过孔子的五星好评,称赞他,“启予者,商也!”(子夏名卜商)这种能能阐发出老师都没想到的观点,给老师以启迪的评价,“孔门首席学霸”颜回都不曾得到。

孔子去世后,子夏开启了人生的第二个模式,“学而优则仕”。这个阶段,在仕途上子夏最拿出手的成就是,“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焉。”

魏国忝列战国七雄,子夏是其崛起过程中的重要人物——魏国崛起,文靠李悝变法,实现国富民强;武靠吴起善战,镇守住西河要地,顶住秦国和韩国的军事压力——而李悝和吴起,都是子夏的学生。子夏在魏国,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且,能在魏国获得如此煊赫的政治地位,子夏靠的可不是春秋战国时流行的游说或自荐。

子夏靠的是学问。是正儿八经的“学而优则仕”。

子夏是卫国人。某次回到卫国,听到有人朗读史书,念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这话说得奇怪,晋国出兵讨伐秦国,为啥三只猪跟着过河?子夏微微一笑,“亲,你读的书,是盗版的。”“盗版?”“盗版!这句话应当是‘晋师伐秦,己亥渡河’,说的是晋国出兵讨伐秦国,是在己亥年过的黄河。‘三豕’与‘己亥’长得差不多,必是抄写时候写错了。”盗版书持有者不愿意相信,特意跑去向晋国史官求证。结果是晋国官方认证,该书确为盗版。

子夏一时声名鹊起,风头无两。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完结,仅仅是开篇。

实际上,子夏选择前往魏国重镇西河教书,并成功介入魏国的权力中心,绝非偶然。乃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职业规划。伏笔在打击盗版书时,已经埋下:西河是魏国的地盘,魏国的前身是晋国的一部分——子夏的名声通过打击盗版晋国历史书,早早传到魏国。而魏国的当家人,正是以“好学”闻名诸侯的魏文侯!可见,后来子夏被魏文侯奉为老师,门下李悝、吴起等一众弟子深得器重,是何等顺理成章!

如此丝丝入扣的职业规划和人设经营,基层执政的实践历练和博学慎思的理论素养,实在缺一不可。

子夏从年轻时候的仕而优则学,到后来的学而优则仕,经历不可复制,经验值得借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学习都是硬道理!🤪🤪🤪🤪🤪

孔子弟子三千,唯有一个子夏把学习和当官的关系说得如此简单粗暴,干得又如此行之有效,一定有值得深究的原因。

——且听下文分解!🙃🙃🙃🙃🙃🙃

--------以下原文--------

子夏为苣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第十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八佾第三)

责任编辑:张博华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