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关
“忠”的第二个要求是建议要有针对性。
《论语》中记载,如何“为政”和什么是孝是当时人最关注的问题,问这两个问题的人特别多。但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比如,子夏这两个问题都问过。关于为政,他去莒父任县委书记前,孔子告诉他主政一方,不可以急功近利;(原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关于孝道,孔子对子夏说,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不可以撂脸子。之所以有这样的回答,是因为子夏这个人是个急性子。
子贡喜欢问的问题是如何“为政”?孔子提醒他,治国理政,放在第一位不是搞经济建设,而是信守承诺,无信不立。这是因为,子贡在跟随孔子学习的同时,还忙着做买卖。虽说当年的社会分层,士农工商,商人排外最后,但子贡的价值排序恐怕不是这样。所以孔子特别对他强调,信要在前(原文附后)。子贡被奉为儒商鼻祖,信誉第一也是这一脉的制胜之道。
孔子的每一个建议,都做到了“为人谋”,都是量身定制的专属答案。
作为教育方式的“忠”,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不用自己经验代替孩子的体验;是针对孩子的特点提出建议,用长者的智慧给年轻人中肯的提醒。因此,“忠”于孩子的感受,“忠”于孩子未来,教育不是无原则的宠溺,是不纠结的宽容。
——————以下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夏为苣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第十三)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为政第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第十二)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