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文艺频道>>子在村上曰
凭什么他是No.2?——有子上位的故事(下)

2021-09-26 13:52:35 来源: 子在村上曰 分享到:

作者:关关

前情提要:

孔子去世三年后,子夏、子游、子张推举有子作为老师的继任,继续按照对待老师礼节侍奉有子。理由仅仅是,有子和孔子长得像。这件事不仅反常,而且反智。同样反常且反智的还有请有子下台的理由,一样十分荒谬——问有子,孔老师怎么知道哪天下雨?孔老师是怎么知道别人四十岁以后会有5个儿子的?这两个问题,既不是仁义大道,也不关诗书礼乐,借口极其随意,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含蓄。

以下正文:

这分草率的背后,很大的可能是一场失之于急切的试探:孔子去世后,年轻的实权派弟子们,不愿意以子贡为尊,他们试图把师门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很多证据表明,这是一场针对子贡的“阴谋”。🤫🤫🤫🤫

先看年纪。孔子在26岁时开始收弟子,到73岁辞世,教龄长达47年。弟子的年龄跨度自然也很大。他去世的时候,颜回、子路早已不在人世,子贡时年42岁,是年长弟子中的头号耀眼人物。这一年,子夏29岁、子游28岁、子张25岁,被年轻弟子拥戴上位的有子,30岁。

再看履历。在仕途上,双方各擅胜场。子贡此时已经是凭一人之力改变当时外交格局的著名外交家(详情请参阅前文《“言必信,行必果”是不是夸人?》)。而子夏、子游是年轻的基层主官,而如上篇所述,他们是后辈弟子中的实权派。

他们为什么要针对子贡呢?这里藏着一颗大瓜。

有两件事值得注意。

第一件事,据《史记》记载,子贡当年出使齐国之前,子张曾经先他一步,自告奋勇担当大任,但孔子没有同意。然后才是子贡请命,孔子应允,子贡一去,扬名立万。面对子贡的成功和风光,子张什么心情?🤔🤔🤔

第二件事,是这几位当事人的性格冲突。先说子贡。《史记》里评价子贡,“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嘴不饶人,爱评价。前半句喜欢夸奖别人,结交的朋友遍天下;后半句嘴里藏不住话,得罪的人恐怕也不少。

子贡得罪过子夏等人么?答案在《论语》里,石锤。原文是:

子贡问:“师(子张,名颛孙师)与商(子夏,名卜商)也孰贤?”

子曰:“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

曰:“然则师(子夏)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信息量好大的一段话啊!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他俩谁称得上是个贤人?”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了,子夏还差着点儿意思。”子贡进一步问,“您这意思是,子张比子夏还能强点儿?”孔子回答,“都一个味儿!”这段对子张和子夏赤裸裸的批评,肯定是传开了,都记载到了《论语》里。子张的“过了点儿”和子夏的“差了点儿”说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件事历来争论颇多。但很可能,说的是性格。子张性格宽容,宽容到行事并不特别用礼仪仁义来拘束自己——所以孔子说他,“师也过”;而子夏,“为人性不弘”,气量小了点——所以孔子说他,“商也不及”。面对子贡挑起的这番评论,年纪轻轻就官场得意,偏偏心眼还不宽的子夏,什么心情?😤😤😤😤😤

无巧不成书。这一年,有子30岁。偏偏,有子长得很像敬爱的孔老师。

于是。三年后,为老师守丧期满,众弟子恸哭作别,子贡选择留下,继续为孔子守墓。这是机会。稍纵即逝的机会。于是,有了拥戴有子为师的一幕。这一幕,有着深刻的道理。孔子在世时曾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谁有了老师的名分,谁就有了执掌师门的合法性。当机立断,手段强硬,是基层主官的基本素养和典型作风。😎😎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子夏、子张、子游,果断出手——推有子上位。

如标题所问,凭什么他就是孔门No2?答,凭运气。凭天时地利人和。有子的上位,长得肖似孔子是天时,子贡当时不在是地利,子夏等人的拥戴是人和——所以你看,天上掉馅儿饼,有时候也不是传说。但是,天上掉下的每一个馅儿饼,都暗中标好了价格。所以,和有子在论语中的二号人物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一篇中讲到的,《史记》中他略显笨拙可笑的形象。

世间事,最难面对的是成败,最难判断的是得失。

成了孔门二号人物,却留下一个可笑的形象,有子冤不冤?

作为功成名就的大师兄,被同门小师弟集体针对,子贡屈不屈?

如愿掌控了师门,子夏等人是不是就可以千秋万代一统师门?大师兄子贡又将如何反击?

——哇,好长的一串大瓜!让我们继续走近科学,深挖孔门八卦。开启欢乐的“八卦年”,你准备好了吗?😝😝😝🙃🙃🙃

-----------以下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第十一)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第十三)

责任编辑:张博华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