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讲人 关润华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教授
简单的生活|美好的世界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如何把人培养成人?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的答案是,以“行”为教。《论语》原文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行”指的就是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他人。“身教”从来不是刻意的设计,因为生活本身和父母的生活工作状态就是给孩子的最重要的教育。
在小学二年级的课堂上,有位老师让孩子们用“危险”的“危”字组两个词。
一个孩子答“病危”、“病危通知”,一个孩子答“危房”、“危房改造”。前一个孩子的妈妈是医院里重症监护室的护士,病危通知是常用的工作术语;后一个孩子的爸爸是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危房改造是扶贫的重要举措。可见,虽然学校是教育的专门场所,但更深刻、更重要的教育是来自家庭影响。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顺境不骄、逆境不馁的人生境界。但这些,都不是靠讲大道理能实现的。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是一位优秀的父亲,他的九个子女,被人称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的秘笈是什么呢?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育儿秘籍”,只是在写给子女的信中,把自己经历的事,遇到的人,一件件讲给孩子听。通过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孩子们自然懂得了,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秉持什么样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给长女梁思顺的家书中,梁启超写道:“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有了这样的父亲做榜样,子女的人生当然就有了奋斗的方向。
孔子也用他一生对仁和礼的追求,给学生作出了榜样,真正做到了以“行”为教,赢得了弟子们最真心的爱戴。按照世俗的标准,子贡富可敌国,还是了不起的外交家,很多人都说子贡比孔子更加了不起。但子贡坚持,孔子的德行修养、思想主张像是堂皇的宫殿,而自己不过是肩膀高的矮墙,比起孔子,天差地别。为了怀念老师,按照老师的教导做人做事,子贡牵头,率领孔门弟子将孔子生前的言行编撰成书。这部书,就是《论语》。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